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血液中心 >> 新闻动态
雾霾防御科普知识(7)
2017-11-09 08:33  

雾霾天气知识大科普 关于雾霾的7问7答

导语: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由于近来我国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雾霾天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我国多地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爆表。雾霾天形成主要与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如大量的工厂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这些污染源在温度饱和和静稳天气的助推下得到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关于雾霾的知识,有些朋友并不是太了解。下面,天气网就为大家科普雾霾天气知识,即关于雾霾的7问7答。受雾霾侵袭的朋友快去看看吧!

雾霾天气知识大科普

高浓度的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1、雾霾与颗粒物的关系?

    高浓度的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PM2.5在空气悬浮过程中会进一步吸附空气中存在的有机成分、金属成分、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成分,因此,PM2.5首先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2、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颗粒物主要由呼吸道进入机体,一般来说,粒径越小,进入的部位越深,扩散的面积越大,停留时间越长,机体的吸收量就越大。颗粒物沉积在肺泡后,被肺泡吸收,经血液送到全身,不经肝脏的转化即对全身起作用,因此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许多危害,容易导致急性中毒、心血管疾病、肺心病等,颗粒物还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癌症的发生和死亡。

3、 雾霾期间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在雾霾天气时,要避免户外活动,尽量减少出行,如果必须出门要采取带口罩等防护措施;外出回来后应及时清冼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室内的PM2.5除了室内吸烟、燃料燃烧、烹调油烟等来源外,主要来源于室外,雾霾天气时尽量关闭门窗,减少外环境颗粒物进入室内。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颗粒物的污染。

4、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普通口罩及一次性无纺布口罩对于灰尘和大颗粒物可能有一定的阻挡效果,但是对于雾霾、PM2.5 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颗粒的防护是不足够的。建议选择标有KN95或N95(在标准规定的测试条件下,过滤非油性颗粒物最低效率为95%的口罩)、FFP2(最低过滤效率94%)及其以上标准的口罩。此外,消费者在选择口罩时,除了防护功能外,还要结合使用者的脸型和舒适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有效的防护。

正确佩戴口罩方法

5、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前以及摘下口罩前后都必须洗手;口罩有颜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属片的一边向上;系紧固定口罩的绳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口罩应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把口罩上的金属片沿鼻梁两侧按紧,使口罩紧贴面部。佩戴口罩后,避免触摸口罩;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口罩每次佩戴后,必须进行佩戴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罩呼气,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漏出,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取得密合,需要更换口罩型号。

6、关于口罩的佩戴时间?

    一般来讲,随着防颗粒物口罩使用时间增加,过滤下来的颗粒物会逐渐使滤料堵塞,过滤效率通常会有所增加。但是长时间佩戴,一方面口罩外部吸附了颗粒物等大量污染物,会造成呼吸阻力的增加;另一方面口罩内部也会吸附呼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因此建议佩戴者根据口罩的呼吸阻力和卫生条件的可接受程度适时地更换口罩,但是如果接触过传染性环境,或发现部件坏损,如鼻夹丢失、头带断裂、口罩破损等时,应立即更换。

7、如何控制公共场所PM2.5污染?

    公共场所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吸烟(即室内污染源)和雾霾发生期间室外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即室外污染源)。对于室内污染源可以通过公共场所室内禁烟的措施加以控制。对于室外污染源,带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可以在新风入口处加装高效净化装置,在雾霾发生期间净化装置能够有效阻挡PM2.5颗粒物进入空调通风系统,使场所室内PM2.5浓度不随室外发生雾霾而显著升高;对于未加装高效净化装置的集中通风的场所或非集中通风的场所,在室外雾霾发生期间应根据场所人流量最大程度的减少室外空气进入,有条件的场所可使用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如空气净化器、换气机、空气净化材料等措施进一步净化室内空气,降低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水平。

    在不同室内场所(如办公、学校、公共场所、家庭等)使用空气净化产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空气净化产品(除换气机外)只是净化部分空气污染物,一般不具备净化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作用,因此,当室内人员多,如学校、公共场所等,应该定时通风换气,应根据卫生要求(每人每小时新风量30立方米),结合室内人员数量和室内空间自然换气率综合考虑通风时间间隔,必要时通过温度、二氧化碳监测确定通风时间间隔。不管什么室内场所,如果忽视通风换气,极有可能造成室内高温、憋气,严重的可能缺氧。

(来源:天气网)

天津市血液中心版权所有
津ICP备16002611号-1
技术支持:津云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